close

 

2015.10.02

今日的行程是參觀昨天進入西安市時,數度擦身而過的→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在路上,我們已感受到假日的人潮與交通的壓力。

西安古城牆

到了目的地,除了緊跟聽導覽之外,自然還要私下找一下景點介紹的牌版,希望能更多了解一些此文物和歷史的關聯。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城牆平面呈橫長方型,牆高10~12公尺,底寬15~18公尺,頂寬12~14公尺,東西長4256公尺,南北長2708公尺,外緣周長13.94公里,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西安城牆奠基於隋唐長安皇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現存城牆是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年)在隋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向東、北面擴建而成的,至今亦有600多年歷史。

西安古城牆

初為夯土城牆,四面各闢一門,東名〝長樂〞,西名〝安定〞,南名〝永定〞,北名〝安遠〞。隆慶年間首次砌磚,崇禎九年(1636年)增設月城、閘樓及南、西、北三關墎城。在清代更修茸11次,由其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主持的工程最為浩大,增砌城牆外壁及頂面,加厚包磚,增修排水道、女牆、垛口等,形成了今天的外觀。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牆體外側建有馬面,牆體之上建有垛牆、敵樓、角樓等附屬建築。明清時期在城的四面開有四座帶有甕城的城門,其上建有城樓、箭樓和閘樓,城外還有護城河環繞。

整體西安城牆的防禦體系是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城樓、角樓、敵樓、女牆、垛口及登城馬道等一系列的軍事設施。 

西安古城牆

女牆:係建在城牆頂部內外沿上的薄擋牆,是古代城牆必備的防禦建築。與其下的主體城牆相比,較為矮小,故稱女牆。

西安古城牆

海墁:係以三層青磚鋪砌的城牆頂面,其寬度可供六輛車並行。海墁外側高,內側低,傾角5度,以利於排水。清代對保護城牆加固海墁十分重視,據《〔民國〕續修陝西通志稿》卷八紀載:乾隆三十三年又定城桓頂海墁磚砌,使雨水不能下滲城身裡面,添設牆宇,安砌水溝,使水順流而下。

西安古城牆-海墁

垛口:係城垛之間的缺口,為瞭望和射擊而設,既能保護守城將士免遭襲擊,又能通過垛口向敵人投槍射箭,西安城牆共有垛口5984個。

西安古城牆-城垛及垛口

敵樓:古代建築在城牆敵台上的城樓,用以駐守士兵,是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86年開始,西安城牆對明代所毀敵樓進行復建,目前城牆共有敵樓24座。全依明代原制復建,均為磚木結構歇山頂重檐二層樓,樓體高度9.22公尺,樓下築有台基,周邊設置迴廊。底層樓門向內,其外壁開三窗﹔二層外面樓壁開箭窗三孔,左右無窗。

西安古城牆-敵樓

敵台:亦稱墩台、馬面、牆台,是城牆向外突出的牆體部分,可以三面防敵,為環城全線防禦體系中的重要部分。相鄰敵台之間距皆為120公尺,其火力交叉點為60公尺,恰好是古代箭、孥、飛鉤、擲槍等射遠類與拋擲類武器的有效射程和殺傷範圍。1983年以來,西安城牆已經修復敵台4座,全城現有敵台98座。

西安古城牆-敵台

東岳廟:位於長樂門內北側靠城牆處,為祭祀〝岱宗〞(即五岳之首,東岳泰山)的祠廟。修建於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後經明、清兩代多次修茸,現僅存正殿及明清碑記。

西安古城牆旁-東岳廟

東門又名為〝長樂門〞,為修建明城牆時所築,是明清時期西安城東面進出的唯一門戶,甕城內東、北、南三面開有出城通道。因明朝國都南京位於西安的東面,是故〝長樂〞二字帶有祈願大明江山長久安樂,萬年不衰之意。城樓曾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攻陷西安時被毀,清順治年間復建。

現在城上的箭樓、城樓經過維修,保存較為完整。〝西安事變〞之前,張學良將軍曾在東門城樓上組織教導隊和學兵隊,這一舊址現在已被修復作為西安事變紀念地。

西安古城牆-長樂閣

1986年於城門洞南北兩側各開三個拱券門洞,供行人車輛通行,東門城樓現存城樓、甕城及箭樓。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長樂門內部設有展覽廳名為〝長樂閣〞,陳列一些書畫及百家姓之家訓,見遊客們都各自找尋自己姓氏的家訓拍照。

西安古城牆-長樂閣展廳

這座現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牆,近14公里的周長,若繞城一周約需3~4小時,頂面的海墁,可併排行駛多部車輛,整體的外觀與氣勢,讓人了解在那冷兵器時代,人們為戰爭而建構的城市防禦體系,在現實需要的考量之下,充分的展現其智慧與能力,也為現代的我們提供了珍貴的歷史人文景觀。

 

arrow
arrow

    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