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10.01 午後兩點,我們來到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R0030633_2.jpg

如此重要的歷史文物景點,果真是車多人多。

R0030628_2.jpg

導遊說,在十一長假的第一天情況還算是好的,見到的人潮只是鄰近地區的遊客,明天開始就會有外地、其他省分的遊客湧入,屆時必定是萬頭鑽動人擠人,參觀的品質就會變得更差了。

R0030639_2.jpg

參觀時,館方備有各團隊的專屬耳機,並指派一位導覽員為我們導覽解說,透過耳機可以清楚的聽到導覽員的解說內容,如此便不會受到周遭吵雜環境及其他團體的影響。不過因為展品太多、動線太長,導覽員在文物和歷史背景相互配合的解說下,走的快、說話也快。實際上,大夥兒能聽進去、能聽的懂,而且還能記的住的部分,實在很有限啊!!當下除了速聽(撿重要的聽)、速記(筆記)、速拍(拍照)之外,別無他法(腦筋不好又沒有錄音筆)。

R0030664_2.jpg

R0030667_2.jpg

話說4000多年前,在黃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中,誕生了第一個國家〝夏〞。500多年後,〝商〞取代了〝夏〞。西元前11世紀,周王朝又以武力征服了天下。由於王位只能傳給一個兒子,其他的兒子們就必須要得到封地。這樣一代代一次次的分封下去,周天子腳下就出現了數十個國中之國。從此,這些屬國之間就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爭戰。

直到西元前230年,一支來自西北方的軍隊開始橫掃天下。在短短10年的時間裡,他們吞併了所有的國家,征服了所有的部落。就是這支軍隊,終結了數百年的戰亂,在中國創建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秦〞帝國。

秦軍,這支曾經最強大的軍隊,有著太多令人費解的謎團,千百年來,它只是在人們的想像中存在。 

目前,在秦始皇帝陵發現的各類陪葬坑已經達149處,陪葬坑196座,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大型和小型馬廄坑、石鎧甲坑、兵馬俑坑以及內容各異的府藏坑,等共同構築了一座巨大的文物寶庫。

今天我們參觀的兵馬俑陪葬坑,距離秦始皇帝陵1.5公里,是發現最早的陪葬坑。根據發現的先後順序,3座俑坑分別編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3座俑坑佔地面積共20000多平方公尺,坑內埋藏了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8000件,其整體的氣勢和精美的雕塑藝術,震撼人心,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我們由秦兵馬俑一號坑開始參觀。

R0030672_2.jpg

R0030690_2.jpg

一號兵馬俑坑是1974年3月,在臨潼縣西楊村驪山腳下,有數位農民於打井時,無意中從地下5、6公尺深的地方挖出了一個像真人一樣的陶製人頭而發現的。

R0031557_2.jpg

 R0030674_2.jpg

後經考古工作者的探勘和試掘,確認它的範圍東西長230公尺,南北寬62公尺,面積有14260平方公尺。根據試掘出土的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坑內埋藏的陶俑、陶馬約有6000件,戰車約50多輛,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

R0030680_2.jpg

R0030682_2.jpg

R0030675_2.jpg

R0030685_2.jpg

R0030688_2.jpg

截至目前已發掘4000平方公尺,出土陶俑、陶馬近2000件,木質戰車20輛,而今發掘工作仍未完成,還在繼續進行中.....

 

1976年4月在一號俑坑東端的北側20公尺處,發現了二號兵馬俑坑。

R0030739_2.jpg

二號坑的平面呈曲尺狀,東西長124公尺,南北寬98公尺,面積約6000平方公尺。根據推斷,二號俑坑內埋藏的陶俑、陶馬約1300件,內容更為豐富,是三座俑坑中的精華。

R0030686_2.jpg

1976年5月,在一號坑的西端北側25公尺處,發現了三號兵馬俑坑。三號俑坑的規模較小,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公尺,坑內埋藏陶俑、陶馬72件。有學者認為它是統帥一、二號兵馬俑坑的指揮部(古代稱為〝軍幕〞),也有學者認為它是軍隊出征前用於祭祀的〝軍社〞。

R0030709_2.jpg

R0030707_2.jpg

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原漆有紫、黑、紅、綠等十種顏色,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艷,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鐘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現在我們看到的陶土色。

R0031560_2.jpg 

高級軍吏俑

俗稱〝將軍俑〞,目前出土了10件,其中一號坑9件,二號坑1件。除2件身著戰袍外,其餘7件都身披鎧甲,有的雙手交垂於腹前拄長劍,有的雙臂自然下垂右手按劍。這些〝將軍〞身穿雙重長襦(音ㄖㄨˊ),外披彩色魚鱗甲,頭戴鶡(音ㄏㄜˊ)冠,是秦俑坑中級別最高的將領。

R0030721_2.jpg

中級軍吏俑

其共同特徵是:頭戴雙板長冠,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腳穿方口齊頭履。其鎧甲有兩種形式:一是带彩色圖案花紋編飾的護胸甲,背部沒有護甲;二是鎧甲前後擺平齊的帶彩色圖案編飾的魚鱗甲。

R0030720_2.jpg

有的立於〝將軍〞的身旁,好像是〝將軍〞的副手;有的立於士兵俑的陣列之中,似為士兵的領隊,各個身材魁梧,英姿煥發。

 

下級軍吏俑

頭戴單板長冠,有的不穿鎧甲,屬於輕裝步兵;有的身穿鎧甲,是重裝步兵,但甲衣上沒有彩繪花紋。它們一手握劍,一手拿矛、戈等長兵器。

 

戰袍武士俑

又稱輕裝步兵俑,已經出土433件,其中一號坑出土397件,二號坑土36件。這些陶俑都不穿鎧甲,不戴頭盔,頭頂的右側梳著圓錐形的髮髻,多數身背箭筒,手持弓弩,少數俑手持戈、矛等長兵器。戰袍武士俑一般位於軍陣的前鋒或外圍,行動輕捷。

 

立射俑

立射武士俑是站立射件姿勢的輕裝步兵俑。目前在一號坑出土了1件,在二號坑出土了172件,身高都在180公分左右。立射俑頭挽髮髻,身穿輕裝戰袍,呈站立持弩準備發射的姿態。

R0030725_2.jpg

跪射俑

在秦俑二號坑出土了幾件造型獨特、形象生動的彩繪跪射俑。它們是迄今為止發掘最完整、色彩保護最成功的陶俑。

R0030719_2.jpg

跪射俑是持弓的跪姿步兵俑,供出土160件,主要排列在二號坑東端,位於方陣的中心,與立射俑組成弩兵方陣。跪射俑射箭時,左腿蹲曲,右膝跪地,重心穩,用力省,便於瞄準,容易射中目標。同時,跪坐射擊較立姿目標小,不易被敵人發現,是防守或埋伏時一種理想的射擊姿勢。

R0031556_2.jpg

由跪射俑與立射俑的姿態來看,顯示秦始皇時代的射擊技藝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準,各種動作已形成一套規範模式,並為後世所承襲。

 

鎧甲武士俑

又稱重裝步兵俑,目前已出土1300餘件,分為圓髻鎧甲俑、扁髻鎧甲俑和介帻鎧甲俑等三種類型,是軍中的主體,是對敵作戰的主力。這些鎧甲武士俑在軍隊編列中所處的位置和執掌不同,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所差異,有的手持弓弩,有的手持戈、矛、戟、鈹(音ㄆㄧ,劍的一種)、殳(音ㄕㄨ,秦朝,木竿長一丈二尺,有稜無刃的兵器)等長兵器。

R0030727_2.jpg

R0030729_2.jpg

騎兵俑和鞍馬

於二號坑出土。騎兵俑的裝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胡服〞,這也是目前考古資料中關於胡服的最早形象記錄。在騎兵俑附近也出土了銅鏃、弓弩、殘銅劍等兵器。

R0030723_2.jpg

專家測量了100多匹陶土戰馬的身高,驚奇地發現:所有的戰馬高度都統一為 133 公分。史書上說:秦軍選擇戰馬的第一個條件是馬的高度必須達到5尺8寸,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133公分。看來,秦人對戰馬的選擇十分嚴格。

俑坑出土的鞍馬個頭不大,頭部較重,肌肉隆起,腹背壯實,四肢發育良,好屬於力量與速度兼備的馬型,是騎乘的良馬。據說,秦律甚嚴,規定鞍馬不得低於130公分,牠們主要來自官府的廄苑。 

兵馬俑坑中的每乘馬車前都駕有4匹車馬。馬身長約210公分,高172公分,與秦始皇帝陵東側馬廄坑出土的真馬體長、身高、軀體等各部分的比例基本相同,說明了牠們是以真馬做為原形塑造的。馬的個頭小,脖頸短,頭部寬闊,屬於今甘肅洮河一帶的河曲馬。

 

千人千面

秦俑的面部神態十分豐富,很難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面貌,可以說是〝千人千面〞,大大的突破了〝開模製作〞〝千人同貌〞的群雕難關,製作者能抓住不同人物的個性、身分、面貌特徵,一個一個的雕塑出來,充分的發揮了觀察入微的能力,實屬不易。

R0031545_2.jpg

千人千面_1.jpg

從已出土的陶俑面部特徵分析,秦人有目、國、用、甲、田、由、串、風等8種基本臉型,這也反映了中國人面部特徵的共通性。從秦俑臉型亦可大致看出其地域差別:寬額、厚唇、闊腮、單眼皮的士兵,一般是來自關中的秦兵;圓臉、尖下巴、薄唇、顯得神情機敏的,可能是從巴蜀來的士兵。而且秦俑中雙眼皮者為數極少,絕大多數是較厚的單眼皮。

千人千面_2.jpg

陶俑的身體應是用泥條盤帶法捏塑做成的,體內為空心結構。身驅與俑頭、胳膊分別製作後,再連結在一起,完成整體的造型。

R0031555_2.jpg

秦俑的鬍鬚

秦俑的鬍鬚.jpg

秦俑的髮型

秦俑的髮型.jpg

銅車馬的出土使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古代御用車駕的真實面貌。銅車馬是按秦始皇御用車隊中屬車二分之一的比例縮小製成的,車蓋以及車輿內外彩繪著精美的紋樣;兩乘銅車馬上的金銀飾品重達14公斤,顯示了銅車馬高貴的等級。

一號車

一號車又名〝立車〞〝高車〞,車馬總長225公分,全高152公分,總重量1061公斤。車前有四匹銅馬,車廂是橫長方型的,四面敞露,車廂裡立著一把高桿銅傘,傘下有一個站立的御手俑,車上配有銅弩、銅盾、銅箭鏃等兵器。這輛車應該是兵車,在車隊中有開道、警衛和征戰的功能。

R0030650_2.jpg

R0030652_2.jpg

二號車

二號車又稱〝安車〞,又叫轀輬車。車馬總長317公分,車高106.2公分,總重1241公斤。車廂平面呈〝凸〞字型,分為前後兩室,御手在前室跪坐駕車,後室供主人乘坐。上有橢圓形車蓋,車體上繪有彩色紋樣和大量金銀裝飾,車廂的三面還開有門窗,據說門窗至今還能開合自如。車廂內還有為主人準備的折巾、方壺等物件。

R0030659_2.jpg

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

R0030658_2.jpg

坑裡仍然保持出土狀態的兵馬俑,令人有一種滄桑的感覺。

R0030670_3.jpg

R0030711_2.jpg

一號坑的後半段有許多等待修補或正在修補的陶俑,這些陶俑在地底下,歷經了朝代更迭、峰火戰亂,在數千年後的今天,終於重見天日,更能經由考古學者、工藝師的技術和巧手,再次賦予它們新〝生命〞。

R0030704_2.jpg

R0030705_2.jpg

R0030702_2.jpg

R0030699_2.jpg

秦兵馬俑,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當時國力的強大和英雄氣概。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R0030644_2.jpg

秦始皇帝陵佔地總面積約 50 平方公里左右,歷時 37 年修建完成,動用約 70 萬人次的工人,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埋藏最豐富的一座大型陵園。

R0030742_2.jpg

R0030743_2.jpg

秦始皇帝陵園主要由地宮、封土、城垣與門闕及各種陪葬坑、陪葬墓,各種附屬建築以及陵邑等部分組成。

R0030745_2.jpg

秦始皇滅六國,統天下,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而秦始皇在他13歲即位之初(公元前246年),便下令開始修築自己的陵墓。整個陵園設計慎密、規模宏偉、埋藏豐富,修造數十年,規模和陪葬堪稱中國第一、世界之最。整體布局及禮制上的設施,在繼承前代傳統墓葬制度的基礎上,又有許多的創新,更對後世帝王陵園的建構影響深遠。秦始皇兵馬俑遺址位於皇陵西外城之外,他們是秦始皇死後繼續統帥的軍團和皇陵衛隊。

 

昔日,商鞅在秦國變法,發明「照身帖」。

R0031536_2.jpg

該帖由官府發放,是一塊打磨細密光滑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等信息。

入秦國者,必須持有此帖,否則將無法入境,相當於今日戶籍管理制度中,類似〝身分證〞的證明文件。

照片中的這張照身帖,系參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拿到的紀念品。照身帖上有蟲鳥文篆字印章及參觀者序號編碼,算是與其他同類旅遊紀念品有區別的文創設計。

 

arrow
arrow

    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