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到金門,總會到山后來走走。
山后位置大致在金門的東北角。不論走環島東路或環島北路 ( 經沙美 ) 都可以到達陽翟,轉入陽沙路後直走,過了碧山村落,可以看到道路兩旁遍植楓樹,路並不寬,行走其中會令人有一種幽靜深邃的感覺,途中經過一處楓香園叫做〝千楓林〞,再往前行就可看到民俗村的大門了。
除了民俗文化村的建築群吸引人之外,碧山也有一些令人懷舊思古的閩式建築。同時這裡也是一位同事在三十多年前服兵役的駐地,2~3年軍中的磨練,對每一個由青澀轉為成熟的男孩來說,都同樣有著許多苦樂的回憶,每每到此,總有好幾籮筐說不完的故事。
山后分為上、中、下三堡。宋末元初以來,上堡與下堡各屬王氏及梁氏墾殖的聚落。而民俗文化村所在的中堡,則是晚清時期王國珍、王敏祥及王敬濟二代,於日本神戶經商致富後所新建。
在十八座宅邸中有十六座為二落大厝,另二座為海珠堂 ( 鄉塾學堂 ) 及王氏宗祠,總稱「山后十八間」。
中堡規模宏大、整齊劃一,佔地約 15,000 平方公尺,從清光緒二年 (1876年) 動工,至光緒二十六年完工 (1900年) ,前後施工有 25 年之久,可謂慢工出細活。其建物施工細膩,建材來自泉、漳、江西各地,十分講究。隘門及水井俱全,堪稱閩南傳統聚落建築的經典之作。
山后中堡的主要構成單元為二落大厝,並有六座建築在左側增建突歸。主屋屋脊採燕尾方式,突歸則施以馬背。
從巷弄望去,棟與棟之間的燕尾在天空對峙相向,飛揚昂翹,極為好看。
走進花崗石塊砌築壁體所構成的巷弄,厚實堅固,有著濃濃的古意。
密佈而完整的隘門也是由花崗石條砌成,是山后民居建築群的一大特色,同時也看的出昔日聚落防禦的考量。
不同於一般的傳統聚落,山后中堡採取了整體規劃及營造的過程,對稱工整,可說是一個計劃性的僑村聚落。
從正面來看,共有七座建築,一字展開。
從側面來看,則是以三排二落大厝為主的建築群,層層往上。
其中海珠堂及王氏宗祠為了凸顯其崇高地位,特別留出了寬闊的前埕,彰顯其氣勢。
「海珠堂」為晚清王家創辦的鄉塾,民國時期稱「海珠學校」,是華僑熱心興學的典範。
海珠堂得名於旭日東昇海面之意境,其建築形制源於本地的「三蓋廊」,但在尾櫸部份疊樓 ( 二樓 ) ,一樓則作成磚拱外廊;而主屋之前步口有卷棚抱廈 ( 前軒 ) ,增加了正殿的縱深,抱廈前另掘有一池。
海珠堂的正殿奉祀有王國珍及王敬濟二位先生,以表彰他們對鄉里的貢獻。
鄉里人相信,山后「龍穴」位置即在宗祠,「龍頭」在祠堂右前的牆角冒出地表,「龍尾」則於右後偏室中出土。若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代表著中堡建築立基於花崗石岩盤上,堅固恆久,被認為是一處福地。
現在進入民俗文化村參觀已經不需買門票了,參訪的旅遊團不少,尤其是經由小三通來自大陸的團體。每次來如果碰到有旅遊團,我們也會跟在旁邊一起聆聽導遊的介紹,一門一窗、一磚一瓦、突歸燕尾、壁掛雕飾..... 一一都有著人文及歷史的典故。
臨走前總要逛到王阿婆的店裡,坐在樹下吃一盤蚵仔煎,鮮甜的野生海蚵,雖然個頭沒有嘉義東石的大,但在古聚落的恬靜氛圍中享用,確是有滋有味的。
過去那罩著神秘面紗的金門已經不在,解除戰地政務,開放來去自如之後,有許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的。
[註:]
〝突歸〞是建物的基地夠大時在建物的側邊增建,會在二落大厝與三蓋廊的左右側,加建一列房間使正面成為四開間,加建的這一列房間稱為「單突歸」;如果左右側都加建房間,使正面成為五開間者,稱為「雙突歸」,且僅在側面有留出入口。突歸的屋頂多為圓脊形式,亦有燕尾形式。突歸亦可稱為〝凸規〞或〝陟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