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8 天氣陰 29℃
早上起床,見窗外的雲層有點厚,但是移動得很快,希望不會飄雨…今天我們要上太平山。
由尖沙咀搭地鐵到中環,再走到交易廣場的巴士總站,搭15路巴士一路到山頂。
在山頂廣場,可以看到一部早年擔任運輸任務已經退休了的纜車,現在成為一處文物展出的空間。
我們沒有上去頂樓的觀景台 (聽說還要收費),而是沿著步道邊走邊觀景,目的相同卻可同時健身。
在步道不同的定點,可以看到維多利亞港不同角度的美景。
但是今天的天氣不太理想,霧茫茫一片,無法更清楚的看到遠處。
回程,我們搭纜車下山,這個纜車是一種斜坡式索道,藉著一條鋼索將兩部車廂一上一下的同時前進,中間有一處雙軌,是兩部纜車的交會點。
來到山下市區的纜車站,見到長長一條排隊等上山的人龍。
離開纜車站,我們步行來到香港的一處法定古蹟--"聖約翰座堂"。
"聖約翰座堂"建於1849年,是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之母堂兼主教座堂,也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西式基督教會建築物。
既然是古蹟,就要稍做說明、了解一下....
"聖約翰座堂"於1847年3月11日由當時的香港總督戴維斯爵士奠基,建築工程於 1849年完成。座堂原本設計為牧區教堂和英軍駐防軍聖堂,鄰近美利兵房及操場。1873年座堂擴建為十字形的建築物,而建於19世紀的舊禮堂,則由1918至1921年間興建的禮堂所取代。日據時代(1941~1945年) ,聖約翰座堂仍用作禮拜堂,但後來改為日本人聚會所,因而遭受破壞,戰後得到逐步的修復。
聖約翰座堂以青磚及石材建成,從座堂的尖頂拱、呈肋形線條的構件和幾何圖形鐵楞花窗格等裝飾特色,可見其建築設計受英國早期及中期歌德式風格的影響。塔樓上垛口式女兒牆和角塔,是座堂曾用作駐防軍聖堂的佐證。較為低矮的塔樓,以花崗石條鑲邊,百葉窗和可開啟的三葉草及四夜草形窗,都是為適應香港亞熱帶氣候而採用的設計。其平滑的外牆於1934年改以粗灰泥批盪。
離開聖約翰座堂,我們沿著皇后大道中到香港中環租庇利街,登上"中環半山扶手電梯"。
"中環半山扶手電梯"是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是連接港島中環商業區與半山區的行人交通系統,於1993年10月11日啟用,全長超過800米,創下全球最長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系統的紀錄。
走中環半山扶手電梯來到結志街和擺花街口,看到英國知名品牌LUSH的鋪頭,往斜對面擺頭就可以看到香港聞名的"蘭芳園"(中環結志街2號),在扶手電梯上就看到了長長的人龍。
"蘭芳園"的招牌就是"絲襪奶茶"和"豬扒包"。
份量其實不多,如果要吃飽,還是要叫些其他的餐點,如撈丁或通粉類的東西。
喝過不同店家的奶茶,覺得有一共同點就是茶味比較重,甚至到微微澀口的程度。
離開蘭芳園,走擺花街右轉威靈頓街,在此看到了知名的"鏞記酒家"。
原本是我們此行的口袋名單之一,但是最後卻走進了對面的"翠華".... 原因是剛從蘭芳園出來,大家的胃已經騰不出太多的位置,再說"鏞記"的評價有褒有貶,在半飽的情況之下就不願意再冒險啦!!
"翠華"餐廳的生意也很好,樓下的部分座無虛席,好不容易才等到足夠的位置入座。
餐畢,我們走到德輔道中搭叮叮車往銅鑼灣。
香港電車--叮叮車。為香港最經濟、實惠、方便,以及最環保的公共交通工具,提供雙層電車服務。
叮叮車,是香港的一個路面電車系統,路線長度29.5公里,在1904年投入服務,來往香港島東區的筲箕灣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另有環形支線來往跑馬地,總共有120個車站,每日平均接載18萬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
我們搭叮叮車來到怡和街銅鑼灣總站(折返點)。
在對面的Pacific Coffee喝咖啡,小憩一下。
沿怡和街走到軒尼詩道,路口有一家SOGO百貨。
他們有很長的電扶梯(1-4樓),外牆還有很大的廣告螢幕。
下午六點多,我們從銅鑼灣搭地鐵回到尖沙咀的酒店。
稍微休息梳洗一下再度出門,沿疏士巴利道散步,來到香港文化中心後面的尖沙咀碼頭。
在途中,巧遇了一部"雪糕車"停在疏士巴利道旁邊,賣的產品有軟雪糕、果仁甜筒、蓮花杯和珍寶橙冰,他們的軟雪糕類似我們的霜淇淋(一支HKD$9.-),可以用八達通付帳。
碼頭邊已經是萬頭鑽動,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都要一睹維多利亞港的夜景和燈光秀。
找個沒有人擋住的好位置拍照。
看完燈光秀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我們的晚餐在"鹿鳴春飯店"。
從餐廳出來,拐個彎就可以沿著漆咸道南回到酒店,在夜色中,今天的遊程將告一段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