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09.30 

離開龍門石窟,我們續往豫西前進,目的地是河南最西邊的三門峽市。

由洛陽走G36寧洛高速接G30連霍高速,一路順暢,經過青石嶺隧道、金銀山隧道、楊樹溝大橋、南溝大橋等數座大橋和隧道,最後下G30走G310陝州大道進入三門峽市,沿途可以見到一片片果實累累的蘋果園。

(到維基百科做一下功課,三門峽市是隴海鐵路上的重要城市,因著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相傳大禹治水,用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將河道分成三流,有如三座門,三門峽由此得名。)

天井窖院 (1).jpg

我們要參觀此地有〝地下的北京四合院〞之稱的民居〝天井窖院〞。

〝天井窖院〞分布於陝縣、三門峽市湖濱區和澠池縣的部分鄉村。由於鄰近黃河,每到冬天氣溫是寒冷無比,此地的居民由生活經驗中找到了一種類似黃土高原〝窯洞〞的理想的居住方式。窯洞是黃土高原地域獨具特色的一種民居,也是人類〝穴居〞發展演變的智慧住屋。

〝天井窖院〞之所以只在這一區域產生,主要是當地獨特的天候與地質條件。

深厚的黃土層,一般在50公尺左右,且土質結構十分緊密,其中還夾雜石灰結層,因此鑿挖的窯洞堅固耐用。天候上,這裡十年九旱,降雨量偏少,很少有大暴雨,即使偶遇洪澇,由於地形三面都是溝壑,雨水出路通暢,不致殃及天井院落。此外,此地地下水位較低,一般在30公尺以下,這些都為〝地下挖坑,四壁鑿洞〞的這種建築形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好條件。

進入村內,乍看之下,只見黃土地一片,聞人言笑語,雞鳴狗叫,卻不見村舍房屋。

天井窖院 (15).jpg

〝遠望不見村莊,近聞吵吵嚷嚷;地上樹木蔥蘢,地下院落深藏。〞這首打油詩,是對三門峽天井窖院最好的註解。所謂〝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實景寫照。

天井窖院 (2).jpg

沿著入口階梯往下走,才驚覺真是別有洞天。

天井窖院 (14).jpg

天井式窯洞俗稱〝地坑院〞,是在平地挖一個6〜7公尺的深坑,然後再在坑井的四壁各往東、西、南、北鑿挖窯洞,形成居住院落。一般為獨門獨院,也有二進院、三進院,亦即多個井院的聯合。

天井窖院 (4).jpg

天井窖院 (6).jpg

有的窯裡還挖有小拐窯,用以儲藏柴草、蔬菜等雜物,或做不同的工作室,以增加使用面積。

天井窖院 (11).jpg

天井窖院 (13).jpg

窯裡多用土坯壘成火炕,供人休息之用。

天井窖院 (10).jpg

天井窖院 (8).jpg

出口是由窯院一角的窯洞內鑿出一階梯式的通道到達地面,供住戶進出。

通道旁或井院中還挖有水井,供人畜飲水之用。並有滲水井數座,供排放雨水及廢水之用。

天井窖院 (7).jpg

天井窖院 (5).jpg

在此我們還見到了它們獨特的隧道式爐灶,一爐七口,生一次火,可以依火力、溫度的大小,同時進行煎、煮、炒、炸、燉、煨、燜七種料理方式。在如此的居住環境中,處處可以見到居民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

天井窖院 (12).jpg

院落內的柿子樹結果了

天井窖院 (3).jpg

按導覽中的說明,冬季窯洞內溫度可在攝氏10度以上,夏季也能保持在攝氏20度左右,中午晚上休息還要蓋被子,這可是絕佳的恆溫住宅呀!! 況且窯洞住屋除了冬暖夏涼之外,還兼具堅固耐用、擋風隔音、防震抗震以及節省建造資金的好處,如果內裝再稍加的整理,就更加理想啦!!

天井窖院 (9).jpg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1)九月初八,慈禧太后及德宗皇帝自西安回鑾北京途經陝州,因天氣炎熱,特意拐道陝州,住本天井窯院。上院主窯設龍鳳床供慈禧太后歇息,上角窯德宗皇帝居住,下角窯給皇宮總管李蓮英居住,而隨從官員則分別住在上下北窯和上下南窯。在歷史上曾有帝王在此駐足歇息,可算是地方的榮耀和光彩了。

離開了天井窖院天色已晚

巴士摸著黑走在鄉村道路上坡下坡經過了幾個村莊,約莫一個小時抵達今晚住宿的酒店--位於三門峽市陝州公園內的"天鵝湖國際酒店"

三門峽市_陝州公園內天鵝湖國際酒店

三門峽市_陝州公園內天鵝湖國際酒店

 在 check-in 之後晚餐休息養精蓄銳準備明日的遊程

 

arrow
arrow

    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