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幾天前因工作需要去了一趟金門...

自退伍後    前後去了不下 20 次吧

在每一次的造訪中

    逐漸的瞭解了這一個美麗的地方除了熟悉當地道路之外

也認識了一些好朋友這次的到訪

除了航站前的那座風獅爺依然不變之外許多地方都有了不一樣

金門行1.jpg

道路的拓寬    植栽美化

使金門加添了更多的綠

蘭湖    金沙水庫的美麗景觀

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金門行2.jpg

遍植的高粱已經結出飽滿的穗子     想必今年是一個豐收年

喜愛高粱酒的朋友有福了...

金門行3.jpg

金門行4.jpg

在車子行經各村落的時候    特別的注意了一下代表閩式建築的古民居

無論是現居或是已經荒廢的建築    都深深的有著傳統閩南風格

建物之牆壁有所謂    "出磚入石"    "石條牆" 

櫸頭牆有所謂   "人字石砌"   "斗子砌"    用料經濟    堅固

屋頂有所謂   "二導水"   "圓規脊(馬背式)"   "人字脊"

古厝正面之水車堵    身堵    向堵或貼立體彩磁    或採吉祥意義之浮雕

在在都代表著每一階段的民風文化及歷史意義

金門行5.jpg

金門行6.jpg

金門行7.jpg

金門行8.jpg

早期

來自泉漳的閩式建築是金門的閩南傳統風格

屋脊  山牆  燕尾  馬背的俐落線條    串起了一戶又一戶

成了經典的 無價的文化產物 

明清海禁大開之後

前往南洋打拼而發達的居民

紛紛返回家鄉建造洋樓華屋

閩南四合院開始混著南洋高樓建築

金門行9.jpg

金門行10.jpg

金門閩式建築仍以三合院     四合院傳統類型為主    一般為一  二落建築

正屋兩旁稱  "櫸頭"   視環境或屋主需要   而有二櫸頭   四櫸頭之分

若將大門入口加蓋屋頂 (燕尾屋脊較常見) 即稱   "三蓋廊"

由於金門宗族的觀念相當注重    因此早期古厝皆採整批興建

形成了許多知名的聚落     諸如水頭    山后    歐厝    珠山    古寧頭    瓊林等

其中建材    雕刻    設計與方位皆上上之選

所以從金門的閩式古建築中    不只可以看到建築之美

亦可欣賞到人文藝術    風水及敬祖的民風元素

金門行11.jpg

金門行12.jpg

金門行13.jpg

金門行14.jpg

歷經數個朝代的交替

1600多年的歷史裡

金門居民來自不同朝代與族群

金門傳統聚落建築講求風水佈局

位置  前高後低 (坐山觀水) 座北朝南(避風向陽)

 並以棋盤式建物排列構築綿密的防禦功能

由於深受宗族血緣與匠師技術因襲的影響

雕琢細緻  金璧輝煌的宗廟往往成為聚落居民得活動中心

血緣   房份  也自然是選定建屋位置的重要因素

聚落仿若小社群般  從屋簷  房屋曲線  裝飾  宗廟  排列方式乃至牆上的雕刻象徵

都代表著不同的朝代文化

金門行15.jpg

金門行16.jpg

洋樓主要型式可略分為洋樓式  "塔樓"    即傳統閩式屋厝再增建

二樓式洋樓則為數量最多的型式    另外還有大九架番仔厝及槍樓等

二層以上洋樓建築又可分為三種:

        "五腳基"  (又稱五腳氣)   是最常見的類型

 "出龜洋樓"  正面外廊的中間凸出    使得很像"凸"字    通常有山牆裝飾

 "三塌壽洋樓"  正面外廊兩側呈對稱凸出    中間凹進去

金門行17.jpg

金門行18.jpg

在1920~1930年間

受到僑商返鄉建設的影響

其設計多引進南洋建築特色

因此  外觀上大多有著開放式外廊和西式山牆雕刻圖案  (如:老鷹 飛馬 花卉果實)  或泥塑

金門行19.jpg

這是在環島北路旁所見到的一座牌坊

其挑擔下龍鳳板上是  "聖旨"  二字

想必又是一位在封建禮教制度之下的 "犧牲者"

金門行20.jpg

金門行21.jpg

文台寶塔

明洪武20年(1387年)興建

是金門三大古塔中唯一倖存的一座

整體由花崗岩石條砌成  基座以上共分五層  為六角型實心塔

主要是作為船隻航行指標

現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塔頂有鑴字及浮刻

除陳揮於明萬曆35年 (1607年) 在塔底盤石上留下手書墨蹟之外

也有書畫家張大千之墨寶

金門行22.jpg

虛江嘯臥

俞大猶

明嘉靖年間  駐守金門時在南盤山上巨石

以自號題刻  "虛江嘯臥"  因而得名

旁邊其他石頭上  另有明清時期文人的墨寶

是金門摩崖石刻中題字最豐富的地方

金門行23.jpg

金門行24.jpg

翟山坑道

位於金門西南側古崗村古崗湖東南方凸出處的翟山海岸

它是在823炮戰後

兩岸情勢緊張  後方補給困難

軍方於民國50年  耗費5年的時間  挖出全長101公尺  寬6公尺的坑道

目的是讓運補軍糧船隻能夠平安入港

金門行25.jpg

金門行26.jpg

金門行27.jpg

裡面分陸道和水道  為A字型坑道  

全長有300多公尺

翟山坑道由花崗岩所構成

全程是由阿兵哥一斧一鎚穿鑿開挖成的

撫摸沿壁堅硬的花崗石  可以想像當時工程之艱鉅與雄偉

民國87年

坑道正式開放給民眾參觀

讓那潮濕的坑道  嶙峋的山壁  耀眼的歷史軌跡

成了現代人緬懷過去戰亂歷史的觀光據點

金門行28.jpg

金門行29.jpg

可能是撤軍  人口外流或經由小三通到大陸去的原因吧

金城可能還好   山外街道感覺上有些冷清

到傍晚 6~7 點幾乎已無行人

景點的遊客  似乎也不像過去那麼多

阿兵哥一走   店家們都有苦水   生意不好做了啦

如果    想圖個清靜   與世無爭   金門倒是適合居住的

 如果  不曾去過   找個機會去感覺一下吧....

 

<  部份內容參考相關文史及旅遊資料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dan 的頭像
    adan

    adan&rose的生活雜記

    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