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順為中心
方圓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生活著被稱為〝老漢人〞的屯堡人
六百餘年來
屯堡人固執地堅守著大明朝的祖制
天龍鎮
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
最早是順元古驛道上的一個驛站 名叫〝飯籠驛〞
由於軍事地理位置重要
從明代開始就在這裡及周邊大量屯兵
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這裡仍然是駐軍重地
天龍鎮 居住著被稱為〝屯堡人〞的特殊民族
他們又被稱為〝老漢族〞是明朝駐守西南屯軍的後裔
至今仍然保留著明朝當時的衣著服飾及生活習慣
今天的屯堡人仍舊身穿明朝的長衣大袖
仍舊跳著明朝的軍儺(地戲)
明代在西南的屯田制是為了解決遠征軍的給養
達到長治久安才〝遣漢制夷〞
大量的屯軍和江南移民
這對鞏固明廷、開發西南、加強民族團結發揮了相當的作用
屯堡文化自成一格
它不同於其他漢族文化
又不同於本土少數民族文化
它是相對封閉的明代文化遺存
屯堡人在語言、服飾、建設、宗教信仰等方面
保留著 固守著六百年前的遺風
在服飾方面
屯堡婦女保持祖制
< 喝大碗茶 >
依舊是寶藍色的長衣大袖
其服飾已成為研究明代服飾的活資料
屯堡真是一個石頭的世界
腳下踩著的是石頭
伸手摸到的是石頭
眼睛看到的是石頭
圍繞屯堡的城墻和碉堡都是石頭
關於地戲的起源
它來源自明代的軍儺
軍儺起源宋代
而儺的歷史則可追溯到遠古的殷商時期
在那時儺是一種祭典
一種祈神佑福的方式
隨著歷史的變遷
軍儺這一種軍隊專司的儀典
逐漸演變成了今天屯堡人娛神娛人的地戲
其臉譜以白楊木精雕而成
造型生動 色彩豐富 神態詭密
地戲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唱和舞
演員頭戴俗稱〝臉子〞的面具
腰圍鮮艷的彩裙 身背戰旗 持戈揚戟
在鼓鑼的伴奏下踩著粗獷的步子
間雜高亢嘶啞的唱腔 演員由人而神
演出一齣齣的民間故事
看完了一小段演述三國的戲
我們揮別了門口頭繫白布和黑布的〝大娘娘〞和〝老娘娘〞
也揮別了這個灰色的石頭城
續往下一個停留點.....
<註> 儺(ㄋㄨㄛˊ) : 古時候,以迎神賽會來驅除病疫的一種習俗。
按導遊說法:
婦女頭上繫白布者,其家族中還有長輩,身份可能是女兒或是媳婦,稱為〝大娘娘〞。
頭上繫黑布者,為家族中最年長者,稱為〝老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