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早下著小雨,溫度 19 ℃。

 

武夷山地處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終年氣溫不高,寒暑變化不大,年平均氣溫18.5度。武夷山沒有特別寒冷的冬季,所以這裡是全年全天候避寒、消暑的好地方。3月、4月是多雨的季節,我們選擇這個時候出遊可是隨身都帶著傘。 

 

一線天

 

一線天在地質上為一條近東西走向的垂直節理裂陳。

 

R0026073_2

 

R0026077_2

 

它是由上方地表坡面水流流入東西向節理裂陳內,並從靠近腳的岩層層面空隙中流出,在水流過程中,砂礫岩膠結物中的 CaCO2 不斷被溶解及泥質物被泡軟和分散到水中,失去黏結力的砂和礫石很容易脫離岩體被水流帶走,使水流的通道空間不斷的擴大。失去平衡的岩體開始產生崩塌,使水流空間更形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今天的一線天景觀,以及與其相連的伏羲洞、風洞和靈洞。

 

 

R0026074_2

  

R0026078_2

 

在通過這僅有一個人肩膀寬的通道時,心裡確實是有一些緊張的。

 

人被夾在兩側高聳的岩壁中間,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如果此時發生地震,會怎麼樣?」如果地殼變動我想也跑不掉啦,就當人肉三明治吧!! 有幽閉症或空間恐懼症的人肯定會造成壓力。

 

 

R0026079_2

 

進入水簾洞景區之前,要經過一大片種滿茶樹的坡地和一條兩旁有高聳森黑岩壁的狹長步道。

 

水簾洞

 

冷涼清新的空氣,青綠的野生植物和行道樹,如此美麗的景色與我們貼身而過,讓走這段路時的精神格外的清爽。 

 

R0026106_2

 

難怪導遊一路不斷的提醒,此地的空氣比北京、上海好上百倍、千倍,要大夥兒多做深呼吸。 

 

R0026119_2

 

途中一處柔美娟秀的瀑布,也叫大夥兒駐足驚喜了一下。 

 

R0026115_2

水簾洞位於丹霞嶂東面,原被稱為「唐曜洞天」,後因峰頂有一縷飛瀑奔瀉而下,隨風飄灑,宛若珠簾,故被改稱「水簾洞」。水簾洞是武夷山區內最大的洞穴,高寬各 100 多米。 

R0026133_2

 

沿著石壁表面留有不同時期所鑿下的石刻,其中「活源」二字乃清光緒壬午年孟春(1月),陛用總兵浙江象山協副將余宏亮所題寫,作者有感朱熹「觀書有感」一詩,「半廟方塘一鑒開,雲影天光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如同此景,而提下此二字。 

 

R0026130_2

 

石刻也成了現今水簾洞的一大特色。

 

R0026150_2

 

水簾洞內建有侍奉劉子翬、朱熹、劉甫的「三賢祠」。

 

R0026132_2

 

三賢祠原名「屏山先生祠」,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七年 (1147),初祀齊國公劉子翬,宋寧宗嘉泰年間 (1201-1204),增祀朱熹及劉莆,並更名為「三賢祠」。祠初建縱深  7.3  公尺,橫寬 19.6 公尺,三進三開,右附書齋,中供劉先生神主,兩廂為護祠起居室。

 

相傳當時劉甫年近而立,與父劉衡在此攻讀、講學,且兼為護祠。屏山先生祠因劉甫蜇居,許多學者常聚於此講究學問,常造訪者有朱熹、劉珙、蔡沈等知名理學家,使此祠生色。劉甫病逝,祠曾一度冷落。慶元六年 (1200),朱熹病逝,邑人為紀念朱熹、劉甫之賢,特增祀於此祠,並更名為「三賢祠」。 

 

R0026149_2

 

祠內中堂題有「百世如見」匾額乃朱熹親題字跡,劉子翬塑像立於中,朱熹、劉甫塑像則分立兩旁。

 

祠堂全以木質建造,頂覆無瓦,但風雨不侵,歷經百年歲月,仍完整無缺,主要原因在於水簾洞地形天然的屏障,內凹的洞穴向陽,卻又能遮蔽風雨,讓三賢祠得以保存。立於祠前,可眺望飛瀑瀉入山底水塘,時而濺起水花,猶如游龍戲水,因此池塘取名為「浴龍池」。

 

水簾洞清幽的景致與飛瀑所帶來的水氣,讓登高賞景的遊人多了幾分涼意。 

 

R0026153_2

 

離開水簾洞前,再回首望它一眼,那高聳的弧形半壁岩體,唯有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力量,才能造出如此景觀。

 

R0026143_2

 

R0026145_2

 

「三賢祠」在其下顯得緲小許多,但因著「三賢祠」也讓此地除了壯麗的景觀之外,更多了傳奇性與故事性。

 

arrow
arrow

    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