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八姓入閩之際,唐代「安史之亂」後,南遷避難的人們聚居於此,形成了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貌。

 

R0026298_2.jpg

 

這個歷史文化街區保存了一百多座較完好的明清建築,被稱為〝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因地靈而人傑,這裡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許多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代歷史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于此。

 

位於福州市鼓樓區這座具有2200 年多歷史的古老街區,其範圍是以南後街為中軸主幹,加上左右分支出去的許多巷道,是由一條街、三個坊、七條巷所集合組成的建築群,分別是衣錦坊、光祿坊、文儒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及吉庇巷,每一坊巷之命名由來均有其歷史典故。

 

牌樓.jpg

 

在每一個巷道口都有解說牌,介紹該巷坊的過去與現在。簡單摘錄如下:

 

 R0026312_2.jpg

 

【文儒坊】舊明山陰巷,以在〝閩山〞之北故稱。後改為儒林坊。北宋時,因〝海濱四先生〞之一國子監祭酒鄭穆居,此改名為文儒坊。明嘉靖年間,兵部尚書張經居此,又稱尚書里。

 

R0026320_2.jpg

 

【衣錦坊】舊明通潮巷。北宋宣和年間,以里人陸蘊、陸藻兄弟同知福州而名棣錦芳。南宋淳熙年間,王意祥任官職江東提刑,居住其內,改名衣錦坊,沿用至今。

 

R0026310_2.jpg

 

【安民巷】舊名安民坊。相傳唐末黃巢農民軍入閩,兵至巷口,出示安民,故名。北宋初,中奉大夫劉藻以孝聞名,皇帝詔賜粟帛以旌之,因而改為錫類坊。宋朝中葉,太宰余深居於此,其母貞潔,又改為貞潔坊。明萬曆年間恢復其名為安民巷,沿用至今。

 

R0026312_2.jpg

 

【宮巷】因巷內過去有紫極宮道觀,舊名稱仙居里。宋代時坊內以崔、李二姓為顯貴,改稱聚英坊。元代又改為英達坊。明成化年間,又以巷內的紫極宮,改為宮巷,而沿用至今。

 

【黃巷】唐朝及以前,以〝永嘉南渡,黃氏居此,舊名黃巷〞。宋時,里人崔大夫及第,改名為新美坊,又稱新美里。明朝萬曆以後,復稱黃巷,沿用至今。

 

R0026314_2.jpg

 

【郎官巷】古稱延福里。北宋咸平五年,里人劉若虛考中進士,改名為榮親里,後又改名為郎官巷。《三山誌》上記載:〝以劉濤子孫皆為郎官,故名。〞

 

【塔巷】舊名修文巷。北宋知縣陳肅以科舉不利,改名興文巷。南宋時稱興文坊。明代又改稱文興坊。俗稱塔巷,以五代時坊內建有育王塔和塔院而得名,後塔雖廢毀,但塔巷之名卻留傳至今。

 

但從頭走到尾只見二坊五巷,並非所謂的三坊七巷,原來〝吉庇巷〞與〝楊橋巷〞已經改建為馬路。

 

R0026343_2.jpg

 

R0026337_2.jpg

 

漫步在熱鬧的南後街,踏在石板鋪成的巷道,腳下所踩的每一塊,都承載著滿滿的歷史滄桑。街道兩旁一間間的店家,各自經營不同的生意。

 

R0026335_2.jpg

 

R0026347_2.jpg

 

從傳統老舖的藝品、食品,到現代的麥當勞、屈臣氏,令人有時空交錯的感覺。

 

R0026326_2.jpg

 

R0026334_2.jpg

 

雖然店鋪的屬性不同,但在門面上,都是以原始建物的形式包裝起來。原來的老字號、老當舖,現已搖身變成歷史文物了。

 

R0026302_2.jpg

 

走著走著,依稀看見到那明清的孩子們在巷弄中嬉戲,以及那在巷弄中穿梭的人們.....

 

 

 

arrow
arrow

    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